文旅三方观察丨当我们谈论“书店+”的时候 我们在谈论什么
2023-07-28 12:32:28来源:中国经济网
这几年,“书店+”的业态越来越丰富,他们给书店带来了什么?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近日,中国经济网记者跟随采访团调研了几家书店。这些书店散落在北京周边的区县,有的在文创园区,有的在商业区,有的在写字楼,有的在居民区,但他们都做着同样的事情。让我们一起探寻“书店+”背后的故事,听听主理人怎么说“书店+”。
九问书库一角 中国经济网记者成琪/摄
(相关资料图)
九问书库主理人寇春雨:“80%的文化活动是我们原创的。”
我们是2018年创立的,书店坐落在怀柔繁华的商业区青春路上,大概有1500平米,300平是畅销书区域,有一个150平米的剧场。算上剧场书店有200个座位,一到周末很多学生来这里学习看书。这是一个集图书、休闲、展览、文创、演出于一体的全业态现代化公共阅读体。
我做了13年的快消品,7年的影院,现在做了5年书店,在创新方面一直保持着前进的方向。
文化活动是我们的亮点之一,其中80%的活动是原创的,这也是我们在融合创新这条路上找到的一个突破。现在书店里正在举办“传统非遗文化皮影戏制作活动”,有十余组家庭参加,这个活动小朋友们特别喜欢。
文化活动除了提供给书店会员,还“走出去”输出到其他机构。例如怀柔区的总工会、区教委、乡镇街道等,在一些传统节日或者特殊节日还会有定制活动。这部分收入占到了书店营收的一半以上。
我们给自己的定义非常清晰,我们的竞争对手绝对不是书店,可能是一些像淘气堡、大玩家这种娱乐机构,我们想把年轻人从这些地方拽过来,这是我们的一个目标。
中信书店怀柔科学城店星轨设计 中国经济网记者成琪/摄
中信书店怀柔科学城店运营经理周靖:“看起来流量不高,但实际上我们会保持图书的新鲜度。”
我们今年5月初新开业,600平米的书店包含了8000个品种,两万多册图书。书店顶部特别设计的环形灯带营造出梦幻的星轨画面,让人们仿佛置身于星空之下阅读。
书店分为上下两层,楼下一层通过六个科技主题板块描绘人类对于宇宙乃至自身的认识嬗变,二层呈现科学幻想主题,透过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科幻作家的视角,重新检视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人工智能不断升级迭代的今天,我们所面对的挑战。
在书店一层空间还特别为小读者打造了适合亲子阅读的绘本区与益智学玩区,店内同时有文学、社科、商业等成人作品 。有根据店内销售情况的排行榜展示区,也有根据中信书店销售情况的推荐榜展示区。每个月都会更新,虽然我们的店看起来流量不是很高,但实际上我们会保持图书的新鲜度,每个月都进行新品的更新,产品品类的调换,包括位置的变化。
与其他书店不同,这家店融合度比较高,虽然在园区里,作为怀柔科学城的文化配套,但同时面向怀柔地区的家庭客群,所以我们是365天营业。书店周边小镇有三个社区,覆盖了大概1万个家庭,他们溜溜达达就可以到书店。尤其现在季节,大家吃完饭出来遛个弯,这个时候更多是面向周边社区家庭客群。
开业至今,书店不断努力探索新路径。我们在各个平台开通了门店的标注,目前在大众点评北京书店的榜单上排名第一,也是非常来之不易的。除此之外,书店还带着书籍“走出去”,例如上周到密云参加市集,还会在小镇里定期结合业主方组织一些活动,与怀柔区的部分小学联动,从文化角度为怀柔科学城及怀柔区读者做好全方面的服务,从阅读到互动活动的体验,以及空间的提供,我觉得这给科学城带来文化体验的很大亮点。
顾客在30db藏书房看书喝茶 中国经济网记者成琪/摄
30db藏书房主理人滕婧:“感受文化和美学是有价值的”
书房位于怀柔区雁栖镇北科建水岸雁栖。准确地说是一个综合的复合型空间,大概有1000平米左右,其中包含1/3阅读生活,1/3艺术生活和1/3文化生活,我们希望提供真实的场景、丰富有趣的互动活动,让居民在空间里感受艺术,体验生活的美好。
书店坐落在社区里,客群主要是社区居民,有很大一部分是科学领域的专家。传统的书店是在一个空间摆一些书,大家来买书,但这已经不是现在人们生活所需的场景了,人们需要充满人文精神的美的环境。所以这个空间第一个功能是艺术展览,例如我们正在举行的任丽丽个人绘画展。第二个功能是图书的陈列阅读。第三个功能是文化生活,例如茶道、花道、闻香、书法、绘画。虽然开业只有3个月,但已经做了30多场公益活动。所有这些活动的目的是让人们通过体验,有感官的愉悦,能安静下来,获得内在满足感。
我希望感受文化和美学的价值不是一个空的理念,是有价值的,既然是有价值,就应该能转化成一个好的商业的模式。我们正在做产品的转化和落地。
春风在书店一角 中国经济网记者成琪/摄
春风在书店店长马丽洁:“我把咖啡和艺术都砍掉了。”
我们的书店在宋庄艺术区,之前给大家的信息是这个书店是书、艺术、咖啡的融合,但今年我们做了调整,还是希望以书为本,然后探索出一个新的阅读路径。因为我们觉得一家小书店,人员、财力、物力各方面都有限,如果兼顾事情太多的话,可能什么都做不好。
我个人很喜欢咖啡,但后来我想,为什么要开书店,不叫咖啡厅?我把咖啡减了,成为一个附属的配套。我们把艺术也砍掉了,最终促使我下决心的一个原因是大年三十晚上11:30了,依然有很多人不走,这时候来了四五个十七八岁的学生,他们都是在宋庄上画班的,不放假,当天学校联欢会结束后就出来逛,那个时候所有的店基本都关了,只有我们开着,每个人在店里都买了书,而且买的书品质非常高,当时我发了一个朋友圈说我看到了希望,因为他选的书能代表他的阅读习惯,阅读路径,所以从那一刻我决定把所有与书无关东西全部砍掉。
政策给了我们扶持,希望我们能够发展,希望每一个实体书店都能够活下去,活得好,就会有人问,只做书能不能盈利?能不能活下去?其实我一直强调术业有专攻,这是一个不变的真理,前两年我做了组合,但是我觉得我没有弄明白书的问题,今年开始我要深耕书这一部分。看书人是有的,只不过很多人跑到线上去了,我们用一些办法把他们拉下来,大家需要一个相对沉静的地方,需要人与人有温度地交流,所以我们是需要书店的。
一家书店核心是什么?一定是书,有好书才是书店的灵魂,我们要把书这一部分做得更好,做透,靠书这部分是足以养活我们团队的,而且书的整体销售额从前年开始就比咖啡多了。
佳作书局会员阅读专区 中国经济网记者成琪/摄
佳作书局总经理朱帅:“后来我才发现这叫文化走出去,其实我们一直在走。”
佳作书局坐落在宋庄艺术区最中心的位置,是一个艺术书店。我们的盈利模式其实有点老土,赚书的差价是最核心的盈利部分,除此之外,我们也在探索新方法,例如做直播分享,直播的特殊之处在于我们的镜头里没有人出现,而是从上往下俯拍,尽可能地展现书籍的全貌,甚至书本的质地,我们边翻书边与大家聊书籍的内容,收获了许多新粉丝,也受到了读者的欢迎。
在经营的过程当中,我发现大家来实体书店,购书只是需求之一,如何把这个空间经营好?我希望我们的会员可以在这个空间无限地阅读书籍,国外最新的一些艺术书价钱相对贵一些,大家需要花一年的时间,花很少的钱就可以在这里看几千种艺术书,当然也可以买回去。除了阅读看书,还可以学习工作,和相同爱好者聊聊艺术等。所以我们打造了会员阅读专区、珍藏书馆、报告厅,以及共享办公空间。
佳作书局1942年诞生于上海,客群也是全世界的顾客。我是美院毕业学艺术史的,这个书店我接手之后,把经营的方向从亚洲扩展到全世界的艺术,同时我们自己也有出版业务,主要是在美国出版一些与中国和亚洲相关的书,在国内也策划一些出版项目。月底就会有一本新书出版,有中文版也有英文版,这些书都是面向全世界读者群体的,我们自己出版、自己发行、自己零售。后来我才发现这叫“文化走出去”,其实我们一直在走。
阅青山书店正门 中国经济网记者成琪/摄
阅青山书店品牌创始人高岩:“我们和客人成为朋友。”
书店坐落于通州区米开TOWN文创园内,我们能够坚持走下来,离不开政策的扶持,有了这些支持,让书店敢于有新的尝试和探索。
书店扎根社区,更多的是服务周边社区群体,做一对一的、定制化特色服务。因为流动型客人不多,所以大部分客人都很熟。比较熟的客人我们会知道他需要什么样的饮品,也知道他需要购买什么样的书,就会有针对性地推荐给他们。也会尽力满足客人的需求,所以大家觉得在这个店能得到重视。有的客人今年第一百次到店时,我们会送一个小礼物,对支持我们的老客人,我们有感恩之心。
每到各种考试季,就会有很多人在这复习,考完试之后,经常有顺利通过考试的客人拿很多水果到店里一起庆祝,感谢书店这段时间给他提供一个安静学习的环境,我们也会请客人喝杯饮品,然后坐着聊一会。
我觉得坚持下去的动力,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刚才说的那些小故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结识了很多人,周边的居民有各行各业的精英,困难的时候他们会鼓励我们。我们已经和客人成为朋友。有做培训的书友后来发展成讲师,做读书的分享,做心理课程的辅导,给一些心理困惑的顾客解惑,帮我们做很多活动。还有美术作者,也会给小朋友做很多新奇的小东西,每次都不一样,全部都是原创,而且是公益的。还有的客人可能下午要出去半天,就把孩子放在店里,店员帮着照看孩子,他们觉得很放心很安全。
所以这些事情让我得到了鼓舞,我觉得做这样的书店挺美好的。我希望把它做成一个新型的综合类书店,一个交流的平台,大家在这里阅读,度过一段美好的时间,这也是我们当初开书店的初衷。
京杭大运河书院一角 中国经济网记者成琪/摄
京杭大运河书院经理孙锐:“我们的初衷不仅仅是一个书店。”
书院在大运河的最岸边,离森林公园的正门非常近,环境非常美。整体是一个仿宋建筑。今年被评为年度最美书院,北京市评上了两家,一家是我们。
这片区域叫访客中心,书院是其中的一部分,我们的初衷绝对不仅仅是一个书店,要把它作为传播文化的载体,所以我们的名字叫京杭大运河书院,不只立足于通州,立足于北京,要立足于整个运河带。
书院上下两层加在一起大概有1000平米左右,一楼以经营性为主,售卖的书籍有2万多册,二楼所有的书籍都可以免费阅读,有1万多册。读者在书院可以免费享受一些便民服务,看书学习约谈,免费的WiFi、空调、热水。
我们的定位是一个综合性的文化空间,提供以文化为基础的全方位的服务。平时除了阅读之外,我们还做一些活动,包括大运河文化讲座、新书首发、读书品鉴、书画雅集、诗会等。还有一些延伸部分,书院对面有2000多平米的空间可以做书画展、文化艺术展,还有运河学堂、会议室等。场地租赁收入接近50%。现在我们正在打造研学课程,结合大运河公园、运河文化,结合我们的场地做大运河文化研学。
中国书店绿心公园店外观 中国经济网记者成琪/摄
中国书店绿心公园店店员敦艳妮:“我觉得最重要的是靠自己。”
这家店建立于2021年9月29日,背靠大运河,依托绿心公园资源,在一个鸟语花香的地方,主题特色是以大运河为背景,从二楼延展到一层装饰的是漕运图,主题展陈的图书也是以大运河文化为主题的图书。
书店每周都举办公益的文化讲座,中国书店的传统文化特色也会延伸到活动当中。例如讲古书,讲古籍修复,刷雕版印刷刷福字等。所以来店的人就记住了我们店的特色,口口相传带来了越来越多的文化读者,有通州区的,还有周边各个区的读者。
二层的主体是中国书店的特色旧书,涵盖文学历史,还有一些少儿类图书,都是半价销售,这些旧书其实是我们常年积累下来的库存,古旧书不多,没有线装书,大约有8000多册。我们特别希望读者在一楼看完书之后,带着孩子上二楼,挑一本书坐下,或者家长给孩子讲,或者自己研究,读一下午的书,我觉得特别好。
我们积极参与北京市和通州区对实体书店的扶持,我觉得扶持力度很大,对我们特别有帮助。但我觉得最重要的是靠自己,书店除了完成社会责任,还要兼顾经济效益。收入来源主要是门店图书销售,超过70%。我们还经常走出去,到社区或者参加市集。
记者手记:
在北京市政府2023年重点任务清单中,明确提出建设书香京城,落实实体书店扶持政策,评选推介一批示范书店,推动实体书店内涵式发展。得益于政策的大力支持,北京实体书店正在成为一个融合平台,以图书为媒,把多种文化要素聚集起来,打造出丰富的业态。在书店我们可以看一场演出,也可以欣赏一个展览,还可以喝茶聊天或者做艺术分享,无论什么模式,把年轻人拉回到书店,是每个书店主理人的目标。
做传统的书店也好,做书店+各种业态也好,书店的发展没有固定模式。重要的以书为本,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大多数书店并没有盲目地跟随当前一些网红现象,而是脚踏实地地结合在地文化,结合顾客群体的消费特征,努力寻找最适合自己的模式。好的书店都是这样,一步一步慢慢地走向一个更大的群体。(中国经济网记者成琪)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