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聚焦:何为内涵式发展_什么是内涵式发展
2023-06-25 09:49:37来源:互联网
1、“内涵式发展”和“内涵发展”这个两个概念。
2、不少人把学校教育内涵式发展说成学校教育内涵发展,这是不确当的。
(相关资料图)
3、从逻辑关系看,“内涵发展”是相对于“外延发展”的,学校教育的“内涵发展”和“外延发展”是指“学校教育”这一概念内涵的深化和外延的拓展。
4、而我们通常所讲的“内涵式发展”和“外延式发展”,只是借用了形式逻辑关于概念的两个基本特征来说明学校教育发展的两种形式和路径,“内涵式发展”和“外延式发展”在内容上并不具有逻辑关系。
5、“内涵发展”是对学校教育内涵的探讨,而“内涵式发展”更多的是从实践层面对学校教育发展内容和发展路径的探讨。
6、从内容看,“内涵发展”和“内涵式发展”在逻辑特征上有共同的指向,而“外延发展”与“外延式发展”则没有任何联系。
7、 内涵,是指概念所揭示的事物的本质特征,即事物质的规定性;而外延是指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全部对象,它说明概念所反映的事物“有哪些”,即概念的量的规定性。
8、所谓“内涵式发展”就是要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强调事物“质”的发展。
9、 内涵式发展是发展结构模式的一种类型,是以事物的内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的发展模式。
10、对于高校来说,就是注重学校理念、学校文化、教育科研、教师素质、人才培养工作质量和水平等方面建设的工作思路。
11、 学校教育发展是一种社会存在,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过程,是从一个较低的水平或地位提高到一个较高的水平或地位。
12、在这一运动过程中,学校教育的发展水平是通过一定的指标来体现的,这些指标包括数量增长、规模扩张、结构转换、速度加快、条件改善、质量提高、效益增高、民主、开放、稳定、公平程度提高等等。
13、那么,在这些指标中哪些可称之为“内涵式发展”呢?或者说,在构成学校教育进步的指标中,哪些属于“内涵式发展”的内容呢?尽管构成学校教育发展的元素很复杂,但通过对学校教育实践过程的考察,我们认为质量和效益是其中最基本的要素。
14、也就是说质量和效益是反映学校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主要内容或主要指标,为了便于理解,下面我们把数量与质量、条件与效益放在一起来分析。
15、数量的增长和质量的提高是人们界定学校教育发展的两个最基本的维度。
16、数量与质量反映了事物发展的不同层面,以人的发展为例,数量的增长主要指人的年龄、身高、体重等总量的变化;而质量则是指人的身心、品格、能力等机能的变化。
17、就学校教育而言,数量是指学校可计量 发展的不同层面,以人的发展为例,数量的增长主要指人的年龄、身高、体重等总量的变化;而质量则是指人的身心、品格、能力等机能的变化。
18、就学校教育而言,数量是指学校可计量的教育资源;质量是指教育工作有效的程度。
19、从学校教育活动的过程看,在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等方面人力、物力、财力投入的多少表现为数量,而教育思想、办学理念、制度、决策、管理、校园文化,以及目标达成度和工作满意度等则表现质量。
20、从学校教育活动的内容看,课程、教育、教学内容以及课时的多少等表现为数量,教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计以及教育方法的合理度,教学力,科研力,时效等则表现为质量。
21、从学校教育活动的结果看,学生的巩固率、毕业率、升学率、就业率的高低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学校教育发展的数量,而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综合素质、适应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等等则表现为学校教育发展的质量。
22、 在实践中,人们通常是从数量上衡量学校教育发展水平的,之所以把资源增量作为衡量学校教育发展的尺度,这不仅仅是因为数量的指标是硬的,容易测定,也因为数量的扩张和规模的膨胀给人的感受更直觉,更可观。
23、在对学校教育的各级各类督导评估中,也将学校对人、财、物的投入列在办学水平之中。
24、数量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教育的发展水平,教育资源是学校教育质量提高的前提和基础,而且,教育资源极大丰富,也可以为学校教育实践提供更广阔的实践活动空间。
25、然而,数量的增长不是学校教育发展的充分条件,它不能直接导致质量的提高,数据统计并不能完全反映学校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尤其是在涉及伦理、道德和文化等方面的品质,单纯的数量统计就很难说明问题,甚至无能为力。
26、数量反映的只是学校教育发展的表层,数量的增加、增长往往依靠的是教育资源的“投入”和对教育资源的“消耗”,属于“外延式发展”。
27、质量则反映了学校教育发展的深层,具有满足师生和社会的明确或隐含的现实需要的能力的特性,质量的提高往往依靠的是科学的思想、内容和方法,属于“内涵式发展”。
28、在学校教育发展过程中,没有无数量的质量,也没有无质量的数量,数量增长是基础,质量提高是目的,没有数量增长就没有质量的提高,但有了数量的增长不一定能提高质量,没有质量保证的数量增长是没有意义的,质量是学校教育发展的本质,提高质量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任务。
29、 条件和效益通常也是人们衡量学校教育发展水平的主要内容。
30、所谓条件是指学校人力、物力、财力的总和。
31、条件的改善和提高是学校教育发展可测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学校取得教育效益的基础。
32、师资队伍水平的高低,教育教学设施标准的高低,生活环境质量的高低等表明学校教育条件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是有限的、基本的或充分的?如果条件能满足学校教育活动的要求,则有利于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有利于教育质量、效益的提高,否则,条件会成为制约学校教育发展的不利因素。
33、效益是学校利用教育条件所取得的教育效果和利益。
34、从效益的角度看学校教育的发展,主要看投入与产出之比,如果以较少的资源投入取得较高的效益就是发展,如果取得的效益是靠消耗大量的资源换来的,就不能说是发展。
35、就教育条件利用率来讲,学校在资源耗费和满足需要的程度上应该是最恰当的,也就是说,一所学校的条件超出了学校的教育需求,就是浪费,这也就是经济学上所说的“边际效用递减”原理。
36、然而,在实践中,那些不仅网罗了优质生源,也拥有优质师资和高标准设施的“重点中学”,往往因教育资源过剩而造成教育效益不高。
37、再有,近年来国家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投入是巨大的,但有些学校并没有很好地利用这些投入来提高办学效益,在个别学校,优良的办学条件只是摆设,根本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38、而政府大多是“锦上添花”,很少“雪中送炭”。
39、特别要指出的是: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常常把条件理解为物质资源,而忽视了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对学校人力资源的无度利用和消耗,不仅制约了师生的身心发展,也影响了学校教育质量和效益的提高。
40、 条件是教育活动的基础,但条件不是决定学校教育效益的根本因素,决定效益高低的是构成提高效率和质量的要素。
41、一些研究表明,生均教育经费支出水平、学校的教育设施、学校的规模等因素与学生的进步并不十分相关,而良好的校风、浓厚的学习和研究氛围、严明的组织纪律,开放、民主、和谐的校园文化等与学生的进步更为密切。
42、国内外大量的研究还表明,教师的素质和生均图书对学生进步的影响最大。
43、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外延式发展”,条件的改善和提高必然依赖教育投入,一旦投入不足或投入超出了学校的经济承受能力,不但会以牺牲教育质量、效益为代价,还会造成严重的负担,影响学校教育的发展。
44、条件反映了教育运行的量,效益反映学校教育运行的质,没有条件的改善和提高无所谓发展,但有了条件不等于就有了效益,没有效益就谈不上发展。
45、提高对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减少投入,降低损耗,扩大效益也是学校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46、 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学校教育的过程、内容和结果,质量与效益都是学校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主要内容,那么,质量和效益又怎么体现出来呢?质量和效益最终都集中表现为师生成长和发展的水平。
47、这是由学校教育的本质所决定的。
48、“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的、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49、”构成学校教育的要素有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设施。
50、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教育活动中人的因素,他们既是教育活动总体中的主要部分或者中心部分,也是教育活动中有意识的、有能动性的主体,在教育活动中,人是决定教育成效大小的决定性因素。
51、教育内容是教育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共同认识、掌握、运用的对象,是学校教育活动中的纯客体。
52、在教育活动中主体对学习内容的选择与设计直接影响到教育的成效。
53、教育设施是教育活动所需的物质资源,是物的要素。
54、在学校教育活动中,教育设施的改善,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条件,但它们对教育活动的开展并不起决定的作用,也不是学校教育水平或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志。
55、由此可见,学校教育是围绕人的发展而展开的一种人类的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人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实现人本身发展的一种方式,人的发展是学校教育自始至终追求的目标,促进人的发展既是学校教育的起点,也是学校教育的最终归宿。
56、学校教育发展的实质就是追求人的全面发展。
57、至此,我们可以给学校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和“外延式发展”下一个定义:学校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就是以师生身心发展为基础的教育质量、效益的全面进步,表现为学校教育质的发展;学校教育的外延式发展则是以规模扩张为基础的人、财、物的增量,以及以消耗教育资源为基础的教育质量、效益的进步,是学校发展的数量表征。
58、“内涵式发展”反映了学校教育发展的本质。
59、 在实践中,学校教育走内涵式发展之路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确立并形成“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
60、“内涵式发展”的本质就是追求人的发展。
61、人是学校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人是学校教育的出发点,也是学校教育的归宿;人是学校教育的基础,也是学校教育的根本。
62、“内涵式发展”就是要把学校教育与学生的幸福、自由、尊严、终极价值联系起来。
63、使我们的教育不仅关注物、更关注人,使学校教育真正成为人的教育,而不是机器的教育。
64、“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是建立在对教育的本质、办学规律和时代特征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的价值追求,它应该是统率全校师生思想和行为的灵魂和精髓。
65、就其内涵来说,它是学校在长期办学历史中逐渐形成的价值取向和共同的心理追求,是激励全校员工为实现自己的美好目标积极奋进的精神动力,是学校在任何环境下都能发展壮大的精神支柱。
66、从其外延看,它体现在每位员工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之中,体现在员工的共同理想信念、道德品格、价值准则和性格特征之中,体现在学校的政治生活和文化形态之中。
67、“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是学校内涵式发展的思想基楚。
68、 二是提高科研力。
69、教育科研是学校教育的第一生产力;是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树立新思想、新理念的重要先导;是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促进教师队伍从经验型向科研型、学者型、专家型转变的重要基础;是实现教育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前提;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重要途径。
70、科研意识、科研能力、科研水平是促进学校发展的关键因素,内涵式发展的主要特征是“低耗”,学校教育的发展不是建立在对有限的教育资源的无限耗费上,而是通过减少投入,降低损耗,提高效率来促进学校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71、只有通过科研来反思教育行为,分析、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探索新途径,总结新规律,才能改变“日光加灯光,时间加汗水”、“耗时、耗量、耗精力”的外延式发展。
72、 三是建设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
73、学校不仅是传播文化的场所,也是发展和创新文化的园地。
74、文化是学校最丰富、最迷人的内涵。
75、校园文化是师生以校园为背景,围绕教育活动和校园生活而创造并共享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
76、一所学校由历史传统积淀而成的文化,彰显着学校团队成员的人格意识和道德实践意识,对他人、对社会有着持久的吸引力。
77、校园文化包含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方面:物质文化主要包括校园建筑、文化设施和环境布置等有形环境;精神文化包括师生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人际关系、文化生活、集体舆论、心理气氛,以及校风、教风、学风、等无形环境。
78、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深层结构和核心内容,对于整个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校园文化的无形资产,与学校的办学质量紧密相连,是实现学校内涵式发展的要素之一。
79、 四是提高管理水平。
80、管理出效益。
81、主导和推动学校教育持续发展的不是外部的力量,而在于系统内生动力。
82、内涵式发展强调学校教育的内在禀赋、内部动力、内部潜力和内部创造力的不断优化重组,注重对教育资源整合力、组织执行力、教学力、科研力等的整体提高。
83、通过学校教育系统“内在关系”的自发组织、自觉调控、结构调控来提高工作质量和教育效益,从而促进学校教育的发展。
84、优秀的学校不是被管出来的,而是靠制度和文化发展起来的。
85、管理中真正起作用的是管理文化,其核心是价值观、人才观。
86、管理文化不仅表现在师生日常不易觉察的语言和行为中,更表现在师生对“智慧、美、真、公正、自由、幸福和爱”的自觉刻意追求中。
87、内涵式发展就是要建设科学、人本的管理文化,使师生都能自觉地遵守规则,积极幸福地工作或学习。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